© 2005-2024 星侨网路书店 版权所有,并保留所有权利。
桃园市龟山区復兴二路6号1楼 Tel: (03)328-8833 E-mail: service@ncc.com.tw LINE: @nccs
本网站由 瀛睿律师事务所 担任常年法律顾问
1.本书为中华哲学精华论着。
2.此辑集结十三位海内外「易学」大师,各就其独到之处,研究专论出版一书。
3.陈立夫先生以为「易学」为復兴中华文化之肇始。
本书由陈立夫先生选编,集十三位海内外精擅「易学」诸君、大师,各就其独到之处,研究专论出版一辑。立夫先生自美返国后,即致力于復兴中华文化,他认为中华文化始于《易》,欲谋文化復兴,必先昌明《易》学。本书以实用观点,分门别类加以探讨,藉使「易学」由实用之价值昌明于世,所以定名为「易学应用之研究」。
目录:
编例
陈序
第一篇 易学导言/陈立夫
壹、易之起源及其流派
一、包羲氏创始
二、炎黄二帝与三代之易
三、由孔子至施孟梁邱三家
四、王弼扫象导致汉宋之争
贰、易所探讨者为何
一、寻求宇宙间变易之法则(不易)使之简易能明
二、阐发宇宙万有之生存进化原理──天道人道合德
三、从象、理、数以明天地之化育
四、从易之致广大尽精微,知其与天地准而无所不备
参、易为中国学术思想之根本
一、儒家思想是来自周易
二、道家思想是来自归藏易
三、墨家思想是来自连山易
四、其他各家亦皆渊源于易
第二篇 易与天文/郑衍通
壹、概说
贰、八卦与星次及时位之关系
参、易经中所见之星象
一、大川
二、鼎与井
三、龙、亢龙、六龙、群龙
四、牛宿
五、顺女
六、角
七、心
八、尾
九、虎
十、包瓜
十一、鱼
十二、?
肆、日出、日晕、日蚀
伍、结语
第三篇 易与数理/黎凯旋
壹、绪论
一、易数的本源
二、易数的原理
贰、太极的数理
一、太极的意义
二、太极的有与无之争
三、太极圆周
四、太极曲线
五、太极电子波及其他
六、太极未知数(代数)
壹、八卦的数理
一、八卦的本源
二、八卦的奇偶律
三、八卦链反应
四、八卦方圆诸阵
五、八卦方阵解析
六、八阵图解析
七、八卦二进位(二元式数学)
八、八卦乘方(二象式定理)
九、八卦级数
十、八卦筹算法
第一篇 易与兵略/安矜?
壹、兵之本
一、兵道贵得民重将
二、师必节之以法令
三、将不内御必使专
四、为将之道仁为本
贰、兵之体
一、计定备立
二、蓄积养锐
三、兵必以义
四、兵勿妄动
五、兵贵速决
参、兵之用
一、密军机
二、严戒备
三、损利害
四、知进退
五、处危道
六、握机势
第二篇 易与音律
壹、概论
一、易经与音律之关系
二、音律之沿革
三、其他
贰、音律之原理与法则
一、三分损益隔八相生定律
二、律吕与度量衡
三、其他
参、音律与大易之自然关系
一、十二辟卦与十二律
二、五音与五行
三、音律与河图数
四、花甲纳音与五音五行
肆、结论
第一篇 易与医道(一)/黄亮
壹、前言
贰、医学之整体性
参、阴阳与医学
肆、物理性医学
伍、神经活动与疾病(一)
一、用脑
二、情绪
三、唿吸
四、身体姿态
陆、神经活动与疾病(二)
一、气之强弱
二、寒冷之侵袭
三、皮肤肌肉
柒、物理性活动与身体之转变
一、阴阳失调
二、阴阳调整
捌、物理性医学之用药
一、神经活动上下弛张之利用
二、三焦(横膈膜升降之利用)
三、补不足泻有余
四、疾病之转变
五、君臣佐使
六、用药与均衡
七、不明显之神经反应
附言
一、塞热燥湿
二、五行
三、易经之其他卦文
四、养生
五、展望
第二篇 易与医道(二)/余梅隐
壹、前言
贰、易经的最高理念及其法则
参、易经与中国医学的理论体系
肆、易经中阴阳学说的简介
伍、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上的运用
陆、五行学说的简介
柒、阴阳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上的运用
捌、何谓五运六气
玖、结论
第三篇 易与筮法/周鼎珩
壹、弁言
贰、筮法最基本的根据
参、怎样的揲蓍和占断
肆、焦氏易林
伍、京氏八宫
陆、火珠林
作者简介
陈立夫先生(1900-2001年),浙江省吴兴人,是二十世纪中国重要人物之一,中国国民党政治家,曾歷任蒋介石机要秘书、国民党秘书长、教育部长、立法院副院长等各项要职。尤以留美背景的教育部长,在战乱期间对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卓着的贡献。国民政府迁台后移居美国,潜心研究中华文化,推动中医药的发展和国际认可。1969年,陈立夫回台定居,继续推广中华文化,晚年竭力推动海峡两岸的交流。
作者序
陈序
「牛顿力学已被量子力学来代替,在量子力学中有条很基本、很重要的定律叫做『测不准定律』。这条定律说,我们永远不能测准一切,任何物件假如我们能完全测定它在任何一时间的位置,那在同一时间,它的动量就无法能固定,对普通一般物件而论,动量不固定,就是速度不固定,既然速度不能固定,那也就无法完全预定这物件将来的路线了。从哲学上讲,〈测不准定律〉和中国老子所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的意思,颇有符合之处,所以近代物理学有些看法,和中国太极和阴阳二元的学说有相似的地方,因此量子学的创造人,丹麦大物理家宝雅教授,在他被封为爵士的时候,选了中国的太极图案,作为他的徽章,象证着中西文化的融合」,以上是吾国诺贝尔奖金得奖者大物理学家李政道博士于六十一年十月二十二日在香港中文大学接受荣誉博士学位典礼仪式中致词的一段文字。
从这段文字里我们可以知道:一、世界上两位得诺贝尔奖金的大物理学家都重视吾国的易学;二、其所以测不准的原因,为的是宇宙间万有,时时刻刻都在动变,这正是证明《易经》所阐明宇宙的本质是变易,是丝毫无错,宝雅教授只证明了因变而测不准,而吾国祖先则在测不准之外,更进一步求出变易的法则;三、随雕教授选定了太极图案作为他被封为爵士的纪念徽章,显示他对于易学的嚮往与对中国文化的崇敬,彼和李政道博士如能再作进一步的研究,或可对自然法则的鉅着《易》,有更伟大的发现。
《易经》是吾国极古老的书之一,班固说:「易道深矣,人更三圣,世歷三古。」可以见之,汉书艺文志六艺略:「六艺之文──乐以和神、仁之表也,诗以正言、义之用也,礼以明体,明老着见,故无训也,书以广听、知之术也,春秋以断事、信之符也。盖五常之道,相须而备,而易为之原」故在六经中它佔了首位,它揭发宇宙问生存原理的奥秘,归纳到阴(物质)阳(精神)时(时间) 位(空间)四大要素而以象、理、数,释明之,以其所包括范围从自然法则到人文法则,盖如此之广大,易经自只能以数字符号代表之。正如自然科学之基础为数、理、化,及其最高深处,亦不过微积分方程式以数字公式表达而已,非浅学之人所能了解的。因之有人称它为万有的宝筏,亦有人说它为一无用处,我们固不必参加任何一方面,作无谓的笔战,应该从它对于吾国文化之影响,及其实际应用各方面,作一番彻底研讨,才能找到正确答案。
有关《易》学的书籍,不下数千种。在中国如果不讲学问则已,一讲学问,则非此书不可,所以歷代大学问家,多数对《易》学有专着。数学原为六艺之一,极受重视,惟自宋代以后,数学大家不復配祀孔庙,科举亦不考试数学,数学从此式微,自此以后,吾国在自然科学方面之落后,此乃大原因之一,《易学》以数学为基础,以配合说明象与理者,遂不易为学者所尽明,多数仅能在数字符号中兜圈子,遂愈讲愈煳涂,正如最高深之电学,尽为微积分及其方程式,如非爱迪生之发明电灯、电报、电话等,与人类日常生活发生密切之关系,电学决不能为世人如此之重视,而进步到今日之电视广播及电脑计算机,使人类能登陆月球,窥测星球,以揭发宇宙之奥秘,有如此其速者,《易》以数、理、象窥测宇宙之谜,与自然科学以数、理、化窥测物质之谜,两者相差仅为一字(象与化)。前者着重在「致广大」故先从天文、气象、天干、地支、历数、医药等方面发展,从而以人道配合天道,自成一完整之体系,发明了「中和」、「中正」与「中庸」等大道理,造成今日伟大的精神文明与人文科学。后者着重在〈尽精微〉,故先从物理、化学、生理、动植物、矿物等方面发展,亦自成一完整之体系,造成今日辉煌之物质文明与自然科学,苟中西两方能爱其所同,敬其所异,互尊其对方之成就,相互学习,并作更进一步之探讨,则天理、地理、人理、物理,无所不晓,其有裨益于人类生存进化之前途,实浅鲜哉。此书之作,期能对中华文化之復兴,有所贡献,故首先从《易》之应用于天文、数理、兵略、音律、医道、筮法等八方面入手,成为第一辑,其文除立夫本人外,均为国内外研究易学之宿儒硕彦之手笔,其他各篇,将于辑成后,陆续出版,敬请国内外学老多多指教。此事之成,立夫仅任搜集编订之作,周鼎珩兄出力最多,特此志谢。吴兴陈立夫于天母弘毅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