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5-2024 星侨网路书店 版权所有,并保留所有权利。
桃园市龟山区復兴二路6号1楼 Tel: (03)328-8833 E-mail: service@ncc.com.tw LINE: @nccs
本网站由 瀛睿律师事务所 担任常年法律顾问
本书是作者四十年来研究陈寅恪史学观念和文化精神的总集结。一九四九年以后, 陈寅恪已成为中国大陆上唯一未灭的文化灯塔,继续阐发「独立之精神」和「自由之思想」。但在文字狱空前猖獗的时代,他的史着不得不尽量曲折幽深,诗文也不得不用重重「古典」包裹「今情」,因此形成了一环套一环的暗码系统。
本书作者在八十年代破解了他的暗码系统,使他的晚年生活与思想的真相重显于世
序
今年是陈寅恪(一八九○~一九六九年)先生诞生的一百二十週年,大陆上出版了不少涵有纪念性质的专书。最重要的是陈流求、陈小彭、陈美延三姊妹合写的《也同欢乐也同愁》(北京:三联)、卞僧慧《陈寅恪先生年谱长编》(北京:中华)和蔡鸿生《读史求识录》(广州:广东人民)。同时广州《时代周报》也在八月九日出版了纪念专页(李怀宇编)。可知陈先生逝世虽已四十一年,他不但仍然活在女儿和弟子们的心中,而且继续受到新一代知识人的崇敬。
在这一特殊氛围的感染之下,我也忍不住要对陈先生再度表示一点诚挚的敬意。自从《陈寅恪晚年诗文释证》增订本出版以后(臺北:东大,一九九八年),我已退出了陈寅恪研究的领域。但是我对这一领域的关注却没有中止,十几年来稍有关系的论着我大致都曾过目。现在借着《释证》重新排印的机会,我想就这些新论着中与《释证》相关的部分,略抒所见、所思、所感。
一九九七年十月我为《释证》增订本写了一篇〈书成自述〉,其中涉及大陆官方对我有关陈寅恪论述的一些反应。当时陆键东《陈寅恪的最后二十年》出版不久,所引档案资料相当丰富,然而在官方反应这一具体问题上,则尚欠完备。因此我的〈书成自述〉也祇好概括言之,未能深入。现在新材料出现了,我觉得应该对这一问题重新回顾一番。——节录自〈新版序——陈寅恪研究的反思和展望〉
目录
陈寅恪研究的反思和展望——新版序
增订版序
书成自述 「明明直照吾家路」——一九八六年版自序
读陈寅恪先生《寒柳堂集》感赋二律──代序
陈寅恪的学术精神和晚年心境
陈寅恪晚年诗文释证
陈寅恪晚年心境新证
古典与今典之间──谈陈寅恪的暗码系统
文史互证‧显隐交融──谈怎样通解陈寅恪诗文中的「古典」和「今情」
着书今与理烦冤──汪荣祖先生《賸有文章供笑骂》读后
陈寅恪《论再生缘》书后
「弦箭文章」那日休?
跋新发现的陈寅恪晚年的两封信
「后世相知或有缘」──从《陈寅恪的最后二十年》谈起
陈寅恪与儒学实践
试述陈寅恪的史学三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