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5-2024 星侨网路书店 版权所有,并保留所有权利。
桃园市龟山区復兴二路6号1楼 Tel: (03)328-8833 E-mail: service@ncc.com.tw LINE: @nccs
本网站由 瀛睿律师事务所 担任常年法律顾问
《楞伽经》是唯识宗的根本典据「六经十一论」之一,是早期禅宗依奉的重要经典,在中国佛教史上具有广泛的影响。它全称《楞伽阿跋多罗宝经》,由刘宋求那跋陀罗于元嘉二十年(443年)译出。楞伽经在佛法与佛学中,是一部很主要的宝典。
本书是南怀瑾先生对《楞伽经》全本大义的译述。《楞伽经》以宋译本为主,并参考魏译本、唐译本,「互采其长,以求信达」;释义之外,遇有觉得须加申述之处,加附论说明一己所得、一己之见,以便后学参考;同时将经义的纲要整理出一张体系表,方便读者梳理思路。书中讨论了一百多个问题,有关于人生、宇宙、物理、人文,是一部百科论文的综合典籍。全书深入浅出,文句流畅,是一部将学术性和通俗性融为一体的别具特色的《楞伽经》读本。
作者简介
南怀瑾(1918/03/18~2012/09/29)
乐清南宅殿后村人。幼承庭训,少习诸子百家。抗日战争中投笔从戎,跃马西南,筹边屯垦。返蜀后,执教于中央军校军官教育队。旋即潜心佛典,遁迹峨嵋大坪寺,阅藏三年。后讲学于云南大学、四川大学等校。赴台湾后,曾于文化大学、辅仁大学、政治大学等校任教。1984年后旅居美国、香港;2004年起寓居中国,至2012年于江苏吴江太湖大学堂辞世。在港、台及居美时期,曾创办东西方文化精华协会总会、老古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美国维吉尼亚州东西方文化学院、加拿大多伦多中国文化书院、香港国际文教基金会。并关心家乡建设,1990年泰顺、文成水灾,捐资救患,并在温州成立南氏医药科技基金会、农业科技基金会等。又将乐清故居重建,移交地方政府做为老幼文康中心,且为厦门南普陀寺修建禅堂,倡建金温铁路。
南怀瑾先生生平致力于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素有禅学大师、国学大师种种称誉,至晚年仍讲学着作不辍,可谓为文化事、为生民事,摩顶放踵,鞠躬尽瘁矣。曾讲学欧、美、日各国,美国华盛顿大学尚设有南怀瑾学院。其门生博士,自出鉅资,用其名义在国内创立光华奖学基金会,资助三十多所着名大学,嘉惠研究师生等举。要之:其人一生行蹟奇特,常情莫测,有禅学大师、国学大师种种称誉,今人犹不尽识其详者。近年为重续中华断层文化心愿,致力提倡幼少儿童智力开发,推动读经及中、英、算并重之工作。又因国内学者之促,为黄河断流、南北调水事,倡立「参天水利资源工程研攷会」,作科研工作之先声,不辞劳瘁,不避讥嫌云云。
目录
卷一
问题的开始
大慧大士所提出问题里的问题
什么是识
识的现象
现识与分别事识的互相因果关系
如何恢復真识
其他学派与宗教理论的批判
一般哲学宗教思想的偏差
离心意识证取心物同体的如来实相
心理状态为形成五法的根源
心意识生起作用的境界现象
离心意识的修行重实证
如何才能觉悟自心
成佛次第之道
心物有无二见之辨
虚空与形色的分析
顿渐法门的指示
法报化佛的三身内义
两种声闻的境界
常不思议与第一义的境界
生死与涅盘唯 一心量
五乘种性的分类
无佛种性的一阐提之说
五法三自性
人无我和法无我
诽谤正法的原因
空、无生、不二、离自性相等的涵义
卷二
一切佛语心品之二
如来藏有定相和实体吗
大乘道的修行方法
意生身的境界
心理状态的分析
言语理论的真实性
关于哲学和逻辑学的几个问题:同异、真假、虚实、有无、存在和不存在的辨正
禅的类别
什么是涅盘的真义
如来神力和正修菩萨道的关系
缘起性空的理论实际
理论言语是根据什么
一切言语理论的原始
万有现象就是唯心现量的境界
三乘种性的基本原因
种性的定义
幻有的现象和定义
自性无生的真谛
自性的定义
如幻的涵义
名辞章句的文字理则
佛为什么只说出世法
宇宙万法无主宰非自然的道理
四种罗汉的果位境界
两种智觉的境界
菩萨境界
形而上的心物同体观
色尘物理形成世界的真谛
身心的五阴原理
外道学派四种涅盘的辨别
八识的互相关系和心王的能所因缘
一般思想心理的原则分类及其真义
如何是佛法的真义和一乘道的道理
真正的佛法不是偏重在出世的
卷三
一切佛语心品之三
意生身的分类和原理
五种无间重罪的反辞巧譬
如何是佛境界的知觉
佛为什么说生前的因果事迹
佛证得什么道和说的什么法
有和无两种错误见地的分析
宗通和说通
心理意识妄想的原因和唯心的辨别
言语和语意
识与智的差别
世间缘起的空见
束缚与解脱都自一心
自性空有之辨
佛法宗纲的说明
什么是智慧的实相
宗通和说通的意义
世间理论辩证和文词的观点
内学和外道的辨别
如何是究竟涅盘和各种外道不同的见解
卷四
一切佛语心品之四
证得如来和身心内外的关系
真理的究竟归属是什么
言语文字和真理
佛法和外道的基本异同
一切法无自性但觉自心现量
关于诸法无常的分辨
三界唯心心外无法
大小乘入灭尽定的差别境界
大乘菩萨道十地境界的真义
如来是否常住
佛法是否常存
唯识的精义
四禅的灭尽定
详说「五法」等名相的内义
三世诸佛的有无
佛与恆河沙的譬喻
生死的边际何在
剎那空和八识的现象
六度的差别目的
关于佛的存在和佛法与唯识的几个怀疑问题
素食的理由
《楞伽大义今释》问题系统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