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位置: 首页 > 五术书籍 > 佛禅仙道 > 唯识学纲要(三版)
您的购物车中有 0 件商品,总计金额 NT$0元。

相同作者的商品

浏览纪录

唯识学纲要(三版)

prev next

唯识学纲要(三版)
  • 商品编号: dnda1753
    出版社: 东大
  • 作者: 于凌波
    出版日: 2022/04/01
    ISBN13: 9789571931753
    商品状态: 一般
    装订: 平装150x210mm
    页数: 301
  • 定价:  NT$340元
    匯率参考:  换算成人民币
  • 优惠价:  NT$340元
  • 商品库存: 2
  • 购买数量:
    商品总价:
  • 点击数: 323
    会员评价: comment rank 5

商品说明: 

唯识学是大乘佛教法相宗的宗义,其内容在阐释万法唯识的妙理,探讨我人内心深处之实态,以寻回人们真实的自我。本书为学者进入唯识学门户之津梁,书中分论五位百法、五蕴、四大、八识、种子……等等唯识学上的基本观念,期能以深入浅出的手法,引领读者一窥此千年绝学之奥祕。

修订二版序

唯识学,是法相唯识宗的宗义。法相唯识宗,是继承印度瑜伽行学派的学统,而在我国唐代所建立的一个宗派。唯识宗所依的经论,有译自印度者的「六经十一论」,和「一本十支」之学,以及揉合十大论师所造的《唯识三十颂释论》十种,揉合为一而译成的《成唯识论》。
而国人的着述,则有註释《成唯识论》的《成唯识论述记》,及註释《识论》、《述记》的「唯识三疏」──窥基的《成唯识论掌中枢要》、慧沼的《成唯识论了义灯》、智周的《成唯识论演秘》等。面对这一大堆的译作或着述,使一个初学唯识的人,诚不知有如何下手之感。
唯识学是一门「甚深最甚深,微细最微细,难通达极难通达」的学问。唯识学的经论及其疏,名相繁琐,辞意艰深;可说是「文如钩锁,义如连环」;亦可说是「字包千训,言含万象」。以现代人的语文训练,不要说不了解它的意义,甚至于读不通它的句子。特别是十卷《成唯识论》,它一方面字字珠玑,是发掘唯识妙理的宝藏;但另一方面,它揉集十家理论,破斥多家外道及小乘异说,所以在行文之时,有如枝上岔枝,叶旁长叶,顺着枝叶走下去,很难再回到原点。据说清末状元夏同龢语人,他初读《成唯识论》,有如月下看花;再读成《唯识论述记》,直如坠入五里雾中,由此可见唯识学的难读。
笔者十余年前,有鉴于坊间缺乏唯识学入门的书籍,有志学唯识者无书可供参考,故不揣简陋,综合《百法明门论》、《大乘五蕴论》、《唯识三十颂》、《八识规矩颂》等书,以现代的语言文字,提纲挈领的撰写《唯识学纲要》一书,作为初学唯识者入门的参考。承东大图书股份有限公司予以出版发行,在坊间已流通十年之久。
如今,编辑来电告知,此书将予再版,并已重新排版,希望我再校对一遍。收到新排书稿,细心重校之下,始发现十余年前撰稿之际,疏漏之处颇多,乃一一予以修正,以求内容完善。
或有问曰:唯识学是一种什么样的学问?我们学了唯识又有什么用途呢?梁启超先生在〈佛教心理学浅测〉一文中说:
佛家所说的叫做「法」,倘若有人问我「法」是走什么?我便一点不迟疑的回答:「就是心理学」。不信,试看小乘俱舍家说的七十五法,大乘瑜伽家说的百法,除却说明心理现象外,更有何话?
诚然如此,大小乘佛教,莫不以探究心识为终极目的,而「唯识学」就是专门探究我人心识的一门学问。唯识学其实就是心理学,可说是最精密的心理学;因为一般的心理学分析心识,只分析到意识的层次,而唯识学分析心识,分析到心之深处──分析到潜意识的层次,分析我人何以有自私、利己的习性(第七末那识),探索到宇宙人生的本源(第八阿赖耶识)。
无可否认的,在现实人生中,我人承受着太多环境上的压力,和心理上的困惑。由于这些压力和困惑,使我们生活中充满了烦恼、痛苦和不安。如何减轻压力和困惑,消除烦恼和不安,就要由认识我人的心识,和了解我们的环境做起。
事实上,我人所感受的压力和困惑的根源,都是来自我人内心的执着,我们把宇宙间一切生灭变异的现象,都予以实体化和固定化。我们把仗因託缘、生灭无常的事相当作是「实法」,把念念生灭,剎那变化的心识认为是「实我」。把「我」和「法」予以固定化和实体化,结果就成了「我执」和「法执」。以有我执故,使我们贪婪自私,攫取佔有;以有法执故,就有了「名言」与「理念」的执着。我人的一切压力与困惑,都是由此二种执着而生起。
学「唯识学」的目的,就是在于认识我人的心识和环境,了解这两种执着的生起和作用,进而经由身心上的修习与薰陶,以伏灭执着,消除压力和困惑,达到精神上的解脱和自在的目的。当然,多生多劫的习气,绝不是读了这一册《唯识学纲要》就可以伏灭或消除,但我们可以由此作一个起步,逐渐修习,逐渐消除,向「觉悟」的目标前进。
在我们修习唯识的过程中,当一念贪婪之心生起,一念瞋恚之心生起的时候,我们要反省这是哪一个心王、哪一些心所发生的作用?光明与黑暗不并存,觉与不觉不并存。当我们一念觉知,则贪婪之心,瞋恚之心也就伏灭与减轻了。当我们执着与困惑逐渐减轻的时候,我们会感到身心的轻安与自在。至于如何轻安?如何自在?那就是:「譬如饮水,冷暖自知」了。
于 凌 波 
2004年6月撰于臺中雪庐纪念讲堂

目录

第一章绪 论
一、唯识学的定义
二、佛教空有两系的源流
三、印度瑜伽学派的学统
四、中国法相唯识宗的建立
五、近代唯识学的发展
六、唯识哲学所依的经论
第二章五位百法
一、《百法明门论》
二、心 法
三、心所有法
四、色 法
五、心不相应行法
六、无为法
第三章五蕴、四大、三科
一、泛说五蕴
二、四大种及四大种所造诸色
三、极微是否实体
四、受想行识
五、末那识与阿赖耶识
六、百法与三科
第四章五法、三自性、中道
一、五 法
二、三自性
三、三无性
四、中 道
第五章八 识
一、人类的感觉器官──前五识
二、心理活动的中心──意识
三、自我意识的中心──末那识
四、宇宙人生的本源──阿赖耶识
第六章种子、现行、熏习
一、万法种子
二、种子的体性
三、种子的种类
四、种子现行的因果
五、熏 习
第七章识变、四分、三境
一、三能变识
二、因能变与果能变
三、四 分
四、识所缘、唯识所变
五、三类境
第八章阿赖耶缘起
一、缘生与缘起
二、四 缘
三、六因、五果
四、阿赖耶缘起
第九章三杂染与二种生死
一、惑──烦恼杂染
二、业──业杂染
三、苦──生杂染
四、二种生死
第十章五法、五种、五重唯识
一、五法事理唯识
二、五种、六门唯识
三、三性、五重唯识观
四、五性各别、顿渐二机
五、断 惑
第十一章修唯识行
一、三慧与三学
二、修道的阶位
三、资粮位
四、加行位
第十二章断道证果
一、通达位
二、修习位
三、究竟位
四、涅 槃
参考书目

显示完整说明

购买过此商品的人还购买过

商品标籤

象界风水与易经

象界风水与易...

9 NT$540元
紫微斗数宣微《正北派秘本》(平装)

紫微斗数宣微...

9 NT$315元
剋择讲义(平装)

剋择讲义(平...

95 NT$523元

会员才可增加商品标籤

会员评论(共0条评论)

  • 目前没有任何会员发表评论
总计 0 个记录,共 1 页。 第一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最末页

会员帐号: 匿名用户
E-mail:
评价等级:
评论内容:
验证码: captch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