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themes/nccbooks/images/xml_rss2.gif)
桃园市龟山区復兴二路6号1楼 Tel: (03)328-8833 E-mail: service@ncc.com.tw LINE: @nccs
本网站由 瀛睿律师事务所 担任常年法律顾问
本博士论文特刊,其内容涵盖中国最神圣易经宝典,以及堪舆玄学,综合三教圣人「性理心法」,诸子百家无上的智慧与经验真理,包罗万象,以整理文献为主轴,故以实务操作与理论为根据,精益求精推究易象,是一套完整合乎逻辑之「易经数理应用于堪舆消砂避煞之研究」,推论吉凶休咎指南。供予学界、读者实际作为藏诸名山之宝典,提升文化学术素养,实践易经哲理五术文学系统代代薪火相传,以继古先圣之绝学。
序
夫易经之学,蕴籍宏深。所以开物成务,覆冒天下之道者也。故天文地理无一不精,儒道圣人诸子百家,无一不识。上可以修仙成圣,中可以治国平天下,下可以独善其身,如是眞通易经之道者也。
今中华易经学院,易经哲理文学系所,许永昌博士探赜索隐,易经理数之精微,已深入于天文地理之奥;穷源究本,堪舆学术之要妙,更契中消砂避煞之至理。将其院所之博士论文摘其要旨,编辑成书,收天下之奇文,辑诸名山之宝编,将以垂世不朽,为后人之楷模者也。余观其用意良深,爰为之序云。
本论文特刊内容不仅是精湛易经、理数、堪天、舆地,上至天文,下晓地理。并且综贯三教圣人性理心法,深入浅出,拨乱导正,然而创新体用合一,包罗万象,可奉为进德修业的指南。
于此,恭贺许永昌博士编着<博士论文特刊>问世,作品完成实属不易,若非贵院所全体研究生共同努力,焉能提早付梓。许博士除论文特刊外,同时又完成了「易经数理应用于堪舆消砂避煞之研究」毕业论文,进而将部份精华内容刊载。并且接受社会人士、学者专家和贵院研究生投稿,在论文评审委员审查后,达到一定水准者刊载于后文。永昌博士虚心潜修,广学多闻,易学天文融会贯通,皆以超乎群俗之外,琼然已入云霄之巅者矣。
国际易经学会 徐芹庭 博士 敬序
岁次戊子2008年仲夏吉日
摘 要
论文名称:易经数理应用于堪舆消砂避煞之研究
校所别:中华易经学院研究所
学 位:博士
毕业时间:九十六学年度(西元2007年)
研 究 生:许永昌
指导教授:徐芹庭
关键字:易经、峦头、理气、水法、消砂、避煞、分析、选址定向
本论文引述中国最神圣宝典「经中之王」的易经;以及堪舆玄学综合儒、道、释三教圣人之「性理心法」;诸子百家无上的智慧与经验真理。对于人生休咎更深入微的体认,探究天地万殊玄奥之真谛。本论文之动机与目的乃振兴中华固有文化,发扬博大精深宇宙造化之德,阐扬古圣先贤观天舆地之法。但愿藉由周易、卦爻、卦象、数理所显示精蕴来体悟地理风水的问题。
尤其华夏文化数千来所累积浩繁之哲理体系;以及古代传统立国建都、府、城选定镇、乡景观佈局、阴阳二宅之建造方面都重视风水理论,亦有对风水的模煳与质疑。本论文乃透过文献资料求证,现代科学印证及相关讯息一一剖析,加以釐清「解除」过去对地理风水模煳之概念,而脱胎换骨化为学术性,结合现代建筑学理论及实务运作,作为堪舆学「术科」之用。
本研究方法以周易、爻辞、彖辞、象辞、繫辞、文言及峦头、理气、景观、阴阳宅、三合、九星、玄龙经、龙门八局以至玄空六法秘旨……等,各家精湛极微学理之原则,来界定并且思考以作为文献探讨,而渐阶进行有相关文献中资料之论述,及实地勘察考证,实际验证作为及研究配套合宜,系统操作的方向,以整理文献,并集古人无上大智慧与经验去芜存菁,推陈出新,透过文献资料深度分析,归纳论文研究依据。并整理一套完整合乎逻辑「易经数理堪舆」,制定现代科学与风水学术规范,体用合一而可登堂入室之妙旨。
本文将易经、数理、龙、砂、穴、水,阴阳宅理气……等法及古典文献再作重复比对,配合自然变化的法则,人文科学证实,引经据典,揭开神秘的面纱。其内容口诀、公式、条例、图解,精简明确,建立正确的理念活泼运用,更上一层超越以达穷理尽性。使易经五术正法脉脉薪火相传,以继古先圣之绝学,不分种族宗教派别,共同为真理而努力,方能千秋万世。本论文写作为相当艰辛,是故做为个人藏诸名山之宝典,推论吉凶休咎指南,尔后以供有志于斯道者研究参考。
志 谢
后学于1971年始有趣于易经堪舆,是时思维宇宙人生道理包罗万象,繁杂抽象难于立刻领悟,若不由三教圣人及先哲所遗留的「性理心法」经典入门潜心钻研,乃无法了解宇宙微妙的真理。因此立志苦修易经堪舆十余年,于此甫获心得。
但论「体」不知其「用」,是不能贯通,后学于二十多年前幸遇所长吴基祥教授,学习数年易经、数理、堪舆,从此明其河洛体用源理。后来又将所学易经、数理、五行、九星、玄空……等归纳贯通。过去亦曾着作有关易经哲学论坛、地理水法、天星择日、命理学、硕士论文特刋等丛书问世,这些乃归功于吴教授及多位老师指导,此乃后学最大的收穫。
首先感激易经哲理文学系博士进修班,指导教授徐芹庭博士、江弘毅博士、吴博斌博士、吴宗修博士、谢达辉博士费心指导,激发学生潜能,让学生茅塞顿开,使得学生无论在思维上或研究过程有所进展,同时大量提供古今圣贤精湛佳作典籍资料参考,以达丰富此文,本论文才能顺利呈现,心中铭感不尽。
承蒙诸位教授于百忙中抽空,至中华易经学院研究所为学生口试;亦感谢吴明修所长在口试过程中悉心匡正,六位口试老师对于论文内容与架构不足之处提供及建议,让后学获益良多,由衷感激。尤其在进修期间,甚深感谢众位学长、同学、学弟妹等在课业上协助与精神鼓励,方能如期顺利毕业。
另外也感恩江弘毅院长,林纪美雄所长,诸位教授、老师们所领导之诱导式结构研究所及学长们彼此切磋,集思广益,考证文献给予本论文诸多实务意见,最后方能登堂入室,而完成这本论文。除了上述几位,更有诸多学长默默提供相关性资料,以page maker之协助,使得在写作之过程事半功倍。
一篇论文开始思考题目至完稿,的确费尽心血,苦其心志。又蒙天恩师德所赐,及双亲无微至的关怀,家人鼎力支持,全力以赴,最后克服一切,使此论文得以问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