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5-2024 星侨网路书店 版权所有,并保留所有权利。
桃园市龟山区復兴二路6号1楼 Tel: (03)328-8833 E-mail: service@ncc.com.tw LINE: @nccs
本网站由 瀛睿律师事务所 担任常年法律顾问
许多聚落里的居民,会在每月初一、十五备妥菜饭、水果、干粮等立即可食用的食物及纸钱至庙袁「犒军」,是为供奉守护聚落的五营兵将。聚落的供奉犒军活动呈现出两个世界,一是无形的鬼神世界,一是聚落境内的人界;神明统领五营兵将,来阻挡邪魔鬼怪侵入聚落境内以保「合境平安」,而聚落居民则以例行性的犒军方式,来诚心慰劳这些兵将,并祈求它继续担负起守卫聚落之事。
臺湾乡土与宗教研究丛书总序
李世伟(花莲教育大学乡土文化系副教授)
人类对于乡土的感情是原生性的,毋庸刻意学习与培养,自然而成。乡土既是生命情怀之託,也是知识启蒙之端,因此古云「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那是一种每个人最熟悉的生命经歷,而所谓「以乡之物教万民」则当是传统社会的自然及社会教育了。
解严以来,随着政治改革的民主化与本土化的潮流,台湾乡土教育与文化日益受到重视,最初由部分知识分子于地方政府草根性的推动,由下而上地颠覆中央政府过去以中国大陆为中心的教育政策,乡土教育成为体制内所认可的重点。影响所及,教育部也制定了系列的乡土歷史文化教学活动,在国中小赐地所及,教育部也制定了系列的乡土歷史文化教学活动,在国中小次第开展;此外,各种的乡土文化艺术活动受到极大的重视与鼓励,地方文史工作室纷然而立,一时之间,臺湾各地充满着浓厚的「乡土热」。
然而,乡土热的风潮位不能带来相对的研究成果与水平,这除了乡土研究的时间尚短,相关的问题意识、文献积累、研究方法、研究视野等尚未充分且深入的开展外,意识形态的干扰、媚俗跟风者众,也是关键因素。这使得表面上乡土文化的论着充斥书肆,研究资源也易于取得,但研究水平难有实质上的提升。这样的反差是颇令人感概的,因此有了出版这套「臺湾乡土与宗教研究丛书」之构想。乡土文化研究以民间宗教信仰为切入点,自然是着眼于臺湾汉人移民社会的特质而发,从移民之初至今,民间宗教信仰作为族群认同、社区凝聚、经济生产、常民生活、精神文化等作用,已是我们所熟知的课题,因此作为丛书论述的主轴。
这套「臺湾乡土与宗教研究丛书」收先推出七本佳着,分别是周政贤《臺湾民间地基主的信仰》、陈桂兰《臺湾民宅的辟邪物》、施晶琳《臺湾的金银纸钱》、杨士贤《臺湾的丧葬法事》、陈瑶蒨《臺湾的地狱司法神》、邱秀英《花莲地区客家信仰的转变》、许宇承《臺湾民间信仰的五营兵将》。这些论着均为作者的学位论文改写而成,虽然他们都是学界新秀,识者不多,舞文弄墨的身段也未必老练。但熟悉学界之生态者多知,许多人一旦挤身教授之流后,或困于教学、行政之压力,或疏于己身之怠惰,或安于升等后之既得位阶,要再期待有佳作问世,便如大旱之望云霓也。相对的,若是研究生能潜心专志、奋力相搏,反而能有惊艳之作。毋庸夸夸之言,这七部书都是内容扎实的精彩作品,供第一手的观察与论证,图像资料亦相当可贵,具有极高之参考价值。当然,更重要的是,作者所探讨的主题均为汉人民间社会中极重要,却较少被有系统的处理者,因此益显弥足可贵,有心之读者可以细加体会。
臺湾蕴藏的乡土文化极为丰富,这次首推的丛书,其主题虽多与宗教信仰相关,但我们希望能够再发掘其他的主题论着,也期许有更多的人投入其中。这套丛书能顺利出版,感谢兰臺出版社的卢瑞琴小姐与郝冠儒先生的支持,要在利润微薄的出版市场上作这样投入,是需要一点冒险与勇气的。另外老友王见川从旁的一些协助与意见,亦一併致谢。是为序。
自序
严格说来,这篇自序我并不想多说什么,只想把它当成谢志来处理,向曾经协助过我的人由衷地説声谢谢!
首先,我要感谢乔健教授和游宗蓉助理教授的指导,及家人对我长久以来的支持与付出。
其次,花莲市开盛坛杨正雄先生、杨竧衞(仲祐)先生、开妙坛(福德一街)简国祯先生、开妙坛(十六股)林国兴先生、开瑞坛黄清山先生、黄林丰先生、慈皇佛堂黄崇鹏先生、吉安乡瑞叆坛黄朝明先生、道达坛彭玉锦先生、彭泓治先生、寿丰乡慈明坛魏福庆先生、凤林镇万盛坛陈绍洋先生、光復乡广盛坛彭万生先生、瑞穗乡瑞叆坛黄昌岩先生、玉里镇瑞德坛程清泉先生、程国宾先生、瑞玉坛游美珠女士、万芳佛坛苏庭风先生、陈凤娇女士、苏正和先生、苏正顺先生、广瑞坛赖兴进先生、赖世发先生、臺东市慈明坛杨仁庆先生、贡寮乡开瑞坛苏大真先生、盛瑞坛周曜棋先生、以及陈文达先生、刘金聪先生、吕德根先生、朱茂兴先生、蔡英兰女士、邱美淑女士、黄昌温先生、朱仁森先生、张德安先生、魏福男先生、黄朝芬先生、赖兴财先生、赖兴宝先生、赖世民先生、赖世龙先生、赖世融先生、曾兴康先生、曾伟峰先生、曾伟洵先生等释教先进,在我从事田野调查时无私地提供所学,并盛情款待的隆恩厚谊,我实在不知该如何回报,故只能利用这自序的短短篇幅,来向你们表达我内心的无限谢意!因为有各位的鼎力协助,我的研究方可顺利进行,而本书也才能圆满告成。
再来,花莲市庆远坛林建璋先生、李秀琴女士、花莲市美绮数位影像杨丽盆女士、洪照能先生、吉安乡庆恩坛吴崇渠先生、苏秋香女士,和林道境先生、庄正辉先生、徐秀花女士、林鸿良先生、庄雅玲小姐,多年来,你们对我的照顾,我都点滴牢记在心,由于有你们的关怀,使我在负笈洄澜的日子里有了家的感觉。
接着,我地要感谢臺中县清水镇高美奉安宫林莲吉先生,虽然我们分隔两地,无法常常见面,但您仍不时对我加油勉励,让我充满信心及斗志,以最佳的精神状态来克服一切困难。
另外,我要谢谢沛儒和小轮子,你们给了我无数的欢笑,更因为有你们的陪伴,使我在研究的路上走的不孤单。
最后,还要感谢李世伟副教授的引荐,和兰臺出版社全体编辑人员的校编,让本书能以最完美的面貌「诞生」问市。
当然,对于此时正在阅读着这篇自序的您,我地要致上谢意,感谢您愿意拨空细览本书,以最真诚的实际行动来见证我的研究成果,谢谢您!
目次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动机与目的
第二节 相关研究文献评述
第三节 研究范围与方法
第四节 文本架构
第二章 释教概说
第一节 「释教」释名及其渊源
一、释名
二、渊源
第二节 臺湾的释教
一、歷史
二、分布
三、传承
四、组织
第三节 释教法事种类
第四节 花莲县释教现况
第五节 小结
第三章 臺湾释教丧葬拔渡法事
第一节 法事举行时机与规模
一、举行时机
二、法事规模
第二节 参与人员、乐器、服装
一、参与人员、乐器
二、服装
第三节 坛场佈置
第四节 科仪程序简介
第五节 小结
第四章 释教丧葬拔渡法事中「仪式戏剧」科仪之意义及其演法过程
第一节 科仪意义
一、打枉死城
二、打血盆
三、挑经
四、过桥
第二节 科仪过程
一、打枉死城、打血盆
二、挑经
三、过桥
第三节 小结
第五章 「仪式戏刻」科仪之仪式意义
第一节 拔渡
一、救赎
二、过渡
第二节 祈福
第三节 小结
第六章 「仪式戏剧」科仪之教化意义
第一节 伦理道德-孝道
第二节 伦理道德-悌道与善行
第三节 小结
第七章 「仪式戏剧」科仪之娱乐意义
第一节 滑稽的鬼神
第二节 诙谐的对话
一、制造荒谬情境
二、运用谐音联想
三、荤笑话
第三节 小结
第八章 结论
第一节 回顾
一、臺湾释教与丧葬拔渡法事
二、臺湾释教丧葬拔渡法事中「仪式戏剧」之意义
第二节 只是个序曲
附录一 实地田野调查之场次、科仪记录
附录二 释教丧葬拔渡法事之相关图片
参考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