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5-2024 星侨网路书店 版权所有,并保留所有权利。
桃园市龟山区復兴二路6号1楼 Tel: (03)328-8833 E-mail: service@ncc.com.tw LINE: @nccs
本网站由 瀛睿律师事务所 担任常年法律顾问
范仲淹为北宋着名政治家,除了在改革时弊、军事抚边上留名青史外,其文学主张和文学作品也有一定的成就。范仲淹的文章大都直抒胸臆,言挚情切,如其名篇<岳阳楼记>所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般,充满对现实的同情与关怀。披览篇章之际,每能感受其「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的高尚情怀。本书选录范文正公文章四十篇,包含具有代表性的论、议、书、表、碑、状、赞、记等,注释准确明白,语译生动传神,是欣赏范仲淹人品与文采的最佳读本。
导 读
范仲淹是北宋着名的政治家。他一投入政治活动,就积极主张革除弊政。仁宗天圣三年(一○二五),范仲淹就在着名的〈奏上时务书〉中提出了改革时弊的政纲,主张救文弊、復武举、重三馆之选、赏直谏之臣及革赏延之弊等。仁宗庆历三年(一○四三),官至参知政事(副宰相),在天章阁召对时所写〈答手诏条陈十事〉及稍后的〈再进前所陈十事〉中,全面地提出了他改革弊政的方案。范仲淹主张明黜陟、抑侥倖、精贡举、择官长、均公田、厚农桑、修武备、减徭役、覃恩信、重命令等十项改革方案,当时甚得仁宗皇帝的赞赏,终因「规模阔大」遭到保守派的反对而未能实行。
对于当时西夏元昊和羌族的入侵,范仲淹是主张坚决抵抗的。他曾以龙图阁学士的身分与韩琦并任陕西经略安抚副使、陕西经略安抚招讨使,兼任延州、环州、庆州等边疆地区行政长官,号令严明、爱护士卒、训练民众、提拔贤才,在边疆採取「屯田久守」的方针;对羌族人民实行恩威并施、团结多数、孤立少数的政策。守边数年,敌人不敢进犯,唿他为「龙图老子」。当时民谣说:「小范腹中有数万甲兵,不比大范老子可欺也。」(大范是范雍)又说:「军中有一韩,西贼闻之心胆寒。军中有一范,西贼闻之惊破胆。」在〈上攻守二策状〉、〈答赵元昊书〉、〈东染院使种君墓志铭〉、〈奏乞救济陕西飢民〉等文中,可以明显地体现着范仲淹的军事策略思想。同时范仲淹还因关心人民生活疾苦,自奉俭朴,受到人民的敬仰。史载羌族边民有给范仲淹立生祠的;范仲淹死后,内羌首领有在遗体前痛哭三天三夜的。
宋朝的建立,结束了五代的纷争局面。宋初统治者针对唐末五代的种种积弊,在政治、军事、财政、文化等各个方面採取了一套新的措施。如优待文人、优容隐士、广立学校、扩大科举、提高文官地位、儒佛道并崇等等。这在客观上为散文的发展提供了条件。以韩愈、柳宗元所倡导的中唐古文运动,到了唐末五代又重新变为绮靡柔弱的文风和雕章琢句的骈俪文章。宋初的柳开和王禹偁虽然早已着力倡导古文和写作韩柳式的散文,然而,依附于上层统治阶层的、歌舞昇平的绮靡文风,自唐末五代以迄宋初,积重难返,并非一下子就可以改变得过来的。以杨亿、刘筠为首的一批文人,致力于雕章丽句、更迭唱和。与他们的诗歌《西崑酬唱集》号为「西崑体」一样,广泛流播,在文坛上盛行了三十多年。欧阳修在〈记旧本韩文后〉中说:「是时天下学者,杨、刘之作,号为时文,能者以取科第、擅名声,以夸荣当世。」这正点明了当时文坛的实际情况及这种文风流行并占领统治地位的真正原因。
浮艳文词,可用来歌功颂德,也可供享乐,但并不是加强统治政教的工具。随着宋初以来阶层对立的逐步加剧,统治阶层中反对这种侈靡文风的有识之士愈来愈多。真宗于大中祥符二年(一○○九)曾下诏,指斥「近代以来,属词多弊,侈靡滋甚,浮艳相高」,告诫「今后属文之士,有辞涉浮华、玷于名教者,必加朝典,庶復古风。」仁宗也在天圣七年(一○二九)、明道二年(一○三三)连续下诏,申戒浮华,提倡散文。从大中祥符到明道的二十多年间,朝廷的表态和文士的唿吁,使得主张改革文风的人士接踵涌现。范仲淹虽然不是主要以文士的面目立于世,但他更从政治上改革弊政的角度,认识到浮艳文词对政治教化的影响。他认为「国之文章,应于风化;风化厚薄,见乎文章。是故观虞夏之书,足以明帝王之道;览南朝之文,足以知衰靡之化。故圣人之理天下也,文弊则救之以质,质弊则救之以文。质弊而不救,则晦而不彰,文弊而不救,则华而将落。前代之季,不能自救,以至于大乱,乃有来者,起而救之。故文章之薄,则为君子之忧;风化其坏,则为来者之资。」他认为本朝文章「不追三代之高,而尚六朝之细」,因此强烈要求「敦谕词臣,兴復古道……以救斯文之薄,而厚其风化也。」(〈奏上时务书〉)
范仲淹在〈尹师鲁河南集序〉中对宋初以来的文坛现状作了十分中肯的分析。他认为「文章之作,醇醨迭变,代无穷乎。惟抑末扬本,去郑復雅,左右圣人之道者,难之。」文章赞扬了柳开及其门人「能师经探道」,而十分不满于杨亿为首的文人们的「刻辞镂意」,「甚者专事藻饰,破碎大雅」,认为「洛阳尹师鲁,少有高识,不逐时辈,从穆伯长游,力为古文」,「深于《春秋》,故其文谨严,辞约而理精,章奏疏议,大见风采」。「欧阳永叔,从而大振之,由是天下之文一变而古,其深有功于道欤」。范仲淹完全贊同宋初从柳开、穆修、尹洙到欧阳修等人所代表的新古文运动,以及他们重道、宗唐、写作韩柳式散文的主张。
范仲淹在理论上大声疾唿「救斯文之弊」,在创作实践上则体现出充实的政治内容和较高的艺术性。〈岳阳楼记〉可以看成是范仲淹散文的代表作。这是滕子京重修岳阳楼时,请作者写的一篇「记」。名虽为「记」,实际是一篇即事和即景抒情的散文。当时滕子京因挪用公款的罪名谪守巴陵郡(岳州),而范仲淹改革弊政的措施,也于庆历五年(一○四五)以「规模阔大」为由遭保守派反对而宣告失败,罢去参知政事的职务,受命出抚河东、陕西。写作此文的时间是庆历六年九月,作者正在知邓州任上。作者从彼此的不幸遭遇出发,抓住不同景物所引起的不同感受,抒写其失意的愤懑,发挥其对「忧」、「喜」的见解,最后用「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理想来规劝滕子京和勉励自己。本文多用四言,杂以排偶,铺叙藻饰,颇有诗意,和当时的一般所谓古文有所不同,被古文家尹洙(师鲁)评为「传奇体」,其实正是作者直抒胸臆、自成一体,具有艺术创造性的表现。
范仲淹撰有大量的论、状、书、记、碑、铭和奏议文字,也大都直抒胸臆,语无泛设。其代表作有〈上攻守二策状〉、〈唐狄梁公碑〉、〈鄠郊友人王君墓表〉、〈东染院使种君墓志铭〉等。如〈东染院使种君墓志铭〉,虽曰墓志铭,但绝无一般文人「谀墓」的味道。这篇碑文,叙述种世衡在西北边境筑城、凿井、教射、通商,团结羌族人民,组织人民共同抗击西夏元昊部队入侵的功绩,详明亲切,颇为生动。范仲淹当时任陕西经略安抚使,种世衡是他十分器重的部下,他十分了解他的部将,所以文章写来事事真实,处处真情,语言朴实,有如白话。这是一篇上乘的叙事记人的散文,不是一般的墓志铭所可比拟。
范仲淹写的诗赋作品也不少,其中也不乏传世名篇。如〈江上渔者〉诗:「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颇有唐人李绅「谁知盘中飧,粒粒皆辛苦」的诗意,是由悯农者推及渔者。诗中只写一叶扁舟浮沉出没于滔滔的大江风浪之中,渔人身危如寄,命轻如叶,饱含着作者对劳动者的关心和同情。〈淮上遇风〉诗:「一棹危于叶,旁观亦伤神。他时在平地,毋忽险中人。」进一步申述了作者救民于水火的抱负。〈渔家傲〉词:「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幛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髮征夫泪。」这首词可能写于作者知延州时。此词写边城的荒寒和将士的劳苦,流露出师老无功、忧国心切的心情,与唐人立功疆埸、追亡逐北的边塞诗相比,情调迥然不同。但诗风慷慨苍凉,同样表现了作者抵御外侮、报国立功的壮烈情怀。范仲淹以其守边的实际经歷,抒写边塞词,一扫花间词派柔靡无骨的词风,为后来苏辛词派作了先导,在词史上也应受到重视。范仲淹的赋,既有古赋,也有魏晋以来的抒情小赋,有些已接近散文赋。如本书所选的〈秋香亭赋〉、〈灵乌赋〉、〈金在镕赋〉等,含蓄隽永,不仅咏物抒情,且往往富有哲理,予人以启迪。
目录
刊印古籍今注新译丛书缘起
导 读
一 古赋
秋香亭赋并序 一
灵乌赋并序 六
二 论
选任贤能论 一一
近名论 一七
推委臣下论 二三
三 议
上攻守二策状 三五
四 赞
杨文公写真赞 四九
五 颂
泰州张侯祠堂颂 五五
六 序
太清宫九咏序 五九
朝贤送定惠大师诗序 六二
太子宾客谢公梦读史诗序 六七
述梦诗序 七一
尹师鲁河南集序 八○
唐异诗序 八九
说春秋序 九七
七 记
严先生祠堂记 一○一
清白堂记 一○六
岳阳楼记 一○九
邠州建学记 一一六
天竺山日观大师塔记 一二一
八 书
奏上时务书 一二五
上执政书 一五五
上资政晏侍郎书 二二六
上时相议制举书 二五○
与唐处士书 二五九
答赵元昊书 二六三
答安抚王内翰书 二七九
上吕相公书 二八五
上枢密尚书书 二九○
九 碑
唐狄梁公碑 二九五
宋故太子宾客分司西京谢公神道碑铭 三一四
一○ 墓志
东染院使种君墓志铭 三二九
太子中舍致仕范府君墓志铭 三五三
一一 墓表
太府少卿知处州事孙公墓表 三六一
鄠郊友人王君墓表 三六五
一二 表
睦州谢上表 三七三
一三 状
举欧阳修充经略掌书记状 三八三
举张方平充经略掌书记状 三八七
一四 赋
金在镕赋 三八九
一五 政府奏议
答手诏条陈十事 三九三
再进前所陈十事 四五七
奏乞救济陕西飢民 四六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