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位置: 首页 > 五术书籍 > 其它 > 中国传统 > 新译古诗源(下)(二版)
您的购物车中有 0 件商品,总计金额 NT$0元。

相同作者的商品

浏览纪录

新译古诗源(下)(二版)

prev next

新译古诗源(下)(二版)
  • 商品编号: smin8021
    出版社: 三民
  • 作者: 冯保善 注译
    出版日: 2016/03/01
    ISBN13: 9789571458021
    商品状态: 一般
    装订: 平装150x210mm
    页数: 708
  • 定价:  NT$480元
    匯率参考:  换算成人民币
  • 优惠价:  9 NT$432元
  • 商品库存: 1
  • 购买数量:
    商品总价:
  • 点击数: 5201
    会员评价: comment rank 5

商品说明: 

  中国古典诗歌发展至唐代而达于鼎盛,大放异彩,但唐诗之盛并不是一夕造成的,而有其源头活水。清人沈德潜编辑《古诗源》一书,其目的便是在明「唐诗之发源」。书中收录上古以迄汉魏六朝,除《诗经》、《楚辞》之外,上自「郊庙乐章」,下至「童谣里谚」,共计古诗七百余首。因其选目精当,选量适中,能完整且清晰地展示唐以前诗歌发展嬗变的轨迹及其具体成就,而成为古诗选本的经典之作。欲知古典诗歌发展源流,倾听先民无邪歌咏,一定要读《古诗源》。本书注释翻译简洁畅达,评析则能得之于会心,是您阅读、欣赏古诗的最佳佐助。

导读(节录)

  三、《古诗源》所选诗篇的价值
  作为一部名选,当然取决于其所选作品的价值。换言之,正因为其所选诗作的价值,也纔成就了其名选的声名。
  首先,在《诗经》、《楚辞》以外,《古诗源》所录作品,比较完整清晰地为我们展示了唐前诗歌发展嬗变的轨迹,比较全面充分地展现了唐前诗歌创作的具体成就。中国诗歌起源于上古歌谣,兴起于民间,这在今天,已成常识。《古诗源》第一卷〈古逸〉所收〈击壤歌〉、〈伊耆氏蜡辞〉、〈弹歌〉、〈卿云歌〉、〈南风歌〉等,便是产生于上古,为百姓歌吟,而经后世文人修饰后,流传下来的作品,这也是中国诗歌史上的最初创作。而先秦一批见诸正史或诸子的各色铭文韵语,以及歌谣逸诗,是对《诗经》、《楚辞》的补充丰富,让读者看到了一个更接近原生态的先秦诗歌创作状貌。两汉时期,诗分文人之作与乐府诗歌两类。《古诗源》既收录了汉高祖、项羽、汉武帝、韦孟、东方朔、梁鸿、班固、张衡、蔡邕、秦嘉、辛延年等文人诗作,及佚名古诗,还收录了相当篇幅的乐府民歌。名篇佳什,如〈大风歌〉、〈垓下歌〉、〈秋风辞〉、苏武诗、李陵诗、〈五噫歌〉、〈四愁诗〉、〈饮马长城窟行〉、〈翠鸟〉、〈留郡赠妇诗〉、〈羽林郎〉、〈董娇娆〉、〈盘中诗〉、〈悲愤诗〉、「古诗十九首」、〈战城南〉、〈有所思〉、〈上邪〉、〈箜篌引〉、〈江南〉、〈陌上桑〉、〈东门行〉、〈孤儿行〉、〈勐虎行〉等,无不入选,两汉诗歌的主体精华已备。魏晋之世,诗人云集,大家辈出,三曹父子、建安七子、阮籍、嵇康、张华、陆机、陆云、潘岳、张协、左思、刘琨,以及陶渊明,群星璀璨,建安风骨、正始之音、太康之体、玄言诗、田园诗,多姿多彩。而三曹、阮籍、嵇康、左思、陶渊明,更是彪炳史册、影响深远的诗坛巨擘。南北朝讫隋,由多年的动盪分裂到全国统一,就诗歌发展而言,主要集中于南方。南朝乐府民歌继续发展,〈吴声歌曲〉、〈西曲歌〉勃兴,名篇有〈西洲曲〉这样的绝唱产生;北朝民歌,则有千古名篇〈木兰诗〉问世。文人作者,南朝宋有颜延之、谢灵运、鲍照,齐有谢朓、王融,梁有萧家父子、沈约、江淹、范云、刘恽、吴均、何逊,陈有阴铿、徐陵、江总。北朝有庾信、王褒。隋有炀帝、杨素、卢思道、薛道衡。诗体有元嘉体、齐梁体、宫体等。诗体的演进,四言诗仍不绝如缕,不断有新的作品问世,如韦孟、曹操、嵇康等人的创作;五言诗起于西汉初,至东汉定型,「古诗十九首」是其成熟的标志,并体现了卓越的艺术成就。七言起于传说中的〈柏梁诗〉,张衡〈四愁诗〉、曹丕〈燕歌行〉也用七言,鲍照〈代白纻舞歌辞四首〉、〈拟行路难〉集中使用,至南朝梁,已在文人创作中大量出现。而永明声律,则开近体诗之先河。重视探源溯流的沈德潜,在其《古诗源》编选中,以史的眼光,通过所选作品,给我们展示了诗歌发展递嬗演进的脉络轨迹。
  其次,《古诗源》所选作品,反映了不同时代的风云变幻,记录了社会风尚的变迁,是读者了解歷史胎变,认识时代发展的形象史料。〈击壤歌〉的「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力于我何有哉」,真实记录了先民们原始简朴,没有剥削压迫,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活状貌。「断竹,续竹;飞土,逐?」,〈弹歌〉为我们展示的是进入新石器时代以后,先民制作工具进行狩猎的过程。「土反其宅,水归其壑,昆虫毋作,草木归其泽」,〈伊耆氏蜡辞〉是匍匐在大自然脚下的先民们的祈祷,更是无奈的诅咒。这些歌谣对我们认识上古社会,有着弥足珍贵的史料价值。蔡琰的〈悲愤诗〉,曹操的〈薤露〉、〈蒿里行〉,王粲的〈七哀诗〉,缪袭的〈克官渡〉、〈定武功〉、〈屠柳城〉、〈战荥阳〉,简直就是东汉末年社会板荡,天下战乱,军阀混战的歷史写实。「古诗十九首」是乱世之中没有出路的一帮文人茫然困惑徬徨苦闷心态的具体表现。乐府民歌〈出东门〉、〈孤儿行〉反映了百姓生活的贫困,水深火热,或家庭伦理的沦丧;〈有所思〉、〈上邪〉或是对薄倖者的谴责,或者是深挚爱情的吶喊。其他作品,无论叙事写实,还是抒情议论,也都从不同侧面,表现了诗人的人生遭遇,见闻观感,记录了他们各自所处社会在其心灵上的投影。
  其三,《古诗源》集中了唐以前在《诗经》、《楚辞》以外古诗的精华,是对本阶段古诗的一次美的巡礼。打开《古诗源》,有轻松欢快或神祕肃穆的上古歌谣,有敢爱敢恨、恩怨分明的汉乐府民歌,有沉郁苍凉、梗概多气的建安风骨,有感伤浓郁、格古调高的「古诗十九首」,有沖淡静穆、恬静淳朴的田园诗篇,有精雕细刻、穷形尽貌的山水工笔,有清俊秀美、音调和谐的永明小诗……锦心绣口,巧夺天工,令人如行山阴道上,美不胜收,陶醉其中。读汉高祖〈大风歌〉:「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勐士兮守四方?」是胜利者的得意张扬,也见出大政治家的深谋远虑,忧患于未然。读项羽的〈垓下歌〉:「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感受到的是英雄末路、造化弄人,以及钢铁汉子的儿女情长,对爱情的执着留恋。读李延年〈歌一首〉:「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宁不知倾城与倾国,佳人难再得!」渲染描写中的佳人之美,令人意乱神迷,为之神往倾慕。读陶渊明的田园诗,那是一种精神的昇华与洗礼,令人尘滓俱去,神清气爽,忘怀所有人间的得失。读谢灵运的山水之篇,深深感叹造化的神奇无比,祖国大好河山的壮美秀丽,自然美景的婀娜多姿。在大批美轮美奂的文人诗以外,还有乐府民歌如〈陌上桑〉、〈孔雀东南飞〉、〈西洲曲〉、〈木兰诗〉、〈敕勒歌〉等等,都是文学史上的瑰宝,是优秀的精神文化遗产,是我们先辈对世界人类艺术宝库卓越的贡献,是值得我们永远自豪骄傲的宝贵财富。

目录

下册

卷 八
晋 诗
刘 琨
答卢谌 五八一
重赠卢谌 五九三
扶风歌 五九六
卢 谌
答魏子悌 五九八
时兴 六○一
谢 尚
大道曲 六○二
郭 璞
赠温峤 六○三
游仙诗 六○五
曹 毘
夜听擣衣 六一五
王羲之
兰亭集诗 六一七
陶 潜
停云 六一八
时运 六二二
劝农 六二六
命子 六三一
酬丁柴桑二章 六三四
归鸟四章 六三六
游斜川 六三九
答庞参军 六四一
五月旦作和戴主簿 六四三
九日闲居 六四四
和刘柴桑 六四六
酬刘柴桑 六四八
和郭主簿二首 六四九
赠羊长史 六五一
癸卯岁十二月中作与从弟敬远 六五三
始作镇军参军经曲阿作 六五五
辛丑岁七月赴假还江陵
 夜行涂中作 六五七
桃花源诗并记 六五九
归田园居五首 六六四
与殷晋安别 六七○

卷 九
晋 诗
陶 潜
乞食 六七三
诸人共游周家墓柏下 六七五
移居二首 六七六
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二首 六七八
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穫早稻 六八一
丙辰岁八月中于下潠田舍穫 六八二
饮酒 六八四
有会而作 六九六
拟古 六九九
杂诗 七○八
咏贫士 七一二
咏荆轲 七一八
读山海经 七二○
拟輓歌词 七二二
谢 混
游西池 七二三
吴隐之
酌贪泉诗 七二五
庐山诸道人
游石门诗 七二六
惠 远
庐山东林杂诗 七三二
帛道猷
陵峰采药触兴为诗 七三四
谢道韫
登山 七三六
赵 整
谏歌 七三七
无名氏
短兵篇 七三八
独漉篇 七三九
晋白纻舞歌诗 七四○
淫豫 七四三
女儿子 七四三
三峡谣 七四五
陇上歌 七四六
来罗 七四七
作蚕丝 七四八
休洗红二章 七四九
安东平 七五○
惠帝元康中京洛童谣 七五一
惠帝时洛阳童谣 七五二
惠帝大安中童谣 七五二
绵州巴歌 七五三

卷 十
宋 诗
孝武帝
自君之出矣 七五五
南平王铄
白纻曲 七五六
拟行行重行行 七五七
何承天
雉子游原泽篇 七五九
颜延之
应诏讌曲水作诗八章 七六一
郊祀歌 七六八
赠王太常 七七一
夏夜呈从兄散骑车长沙 七七三
北使洛 七七五
五君咏五首 七七七
秋胡诗九首 七八三
谢灵运
从游京口北固应诏 七九二
述祖德诗二首 七九五
九日从宋公戏马臺集送孔令 八○○
邻里相送至方山 八○二
过始宁墅 八○四
七里濑 八○六
登池上楼 八○七
游南亭 八一○
游赤石进泛海 八一一
登江中孤屿 八一四
登永嘉绿嶂山诗 八一五
斋中读书 八一七
田南树园激流植援 八一九
石壁精舍还湖中作 八二一
登石门最高顶 八二三
石门新营所住四面高山
 迴溪石濑茂林修竹 八二四
于南山往北山经湖中瞻眺 八二七
从斤竹涧越岭溪行 八二九
过白岸亭诗 八三一
初去郡 八三三
夜宿石门诗 八三七
入彭蠡湖口 八三八
入华子冈是麻源第三谷 八四○
岁暮 八四二

卷十一
宋 诗
谢 瞻
答灵运 八四五
九日从宋公戏马臺集送孔令诗 八四七
谢惠连
擣衣 八四九
西陵遇风献康乐 八五一
秋怀 八五五
泛湖归出楼中望月 八五八
谢 庄
北宅秘园 八五九
鲍 照
代东门行 八六一
代放歌行 八六三
代白头吟 八六五
代东武吟 八六七
代出自蓟北门行 八七○
代鸣雁行 八七二
代淮南王 八七三
代春日行 八七四
代白纻舞歌辞四首 八七五
拟行路难 八七九
梅花落 八八九
登黄鹤矶 八九○
日落望江赠荀丞 八九二
吴兴黄浦亭庾中郎别 八九三
赠傅都曹别 八九五
行京口至竹里 八九六
上浔阳还都道中作 八九七
发后渚 八九九
咏史 九○○
拟古 九○二
绍古辞 九一○
学刘公干体 九一四
遇铜山掘黄精 九一五
秋夜 九一七
翫月城西门廨中 九一九
鲍令晖
代葛沙门妻郭小玉作 九二一
题书后寄行人 九二二
吴迈远
胡笳曲 九二三
古意赠今人 九二五
长相思 九二六
王 徽
杂诗 九二八
王僧达
答颜延年 九三○
和琅琊王依古 九三二
沈庆之
侍宴诗 九三四
陆 凯
赠范晔诗 九三五
汤惠休
怨诗行 九三六
刘 俣
诗一首 九三七
渔 父
答孙缅歌 九三八
宋人歌 九三九
石城谣 九四○
青溪小姑歌 九四一

卷十二
齐 诗
谢 朓
江上曲 九四三
同谢谘议咏铜雀臺 九四五
玉阶怨 九四六
金谷聚 九四六
入朝曲 九四七
同王主簿有所思 九四八
京路夜发 九四九
和徐都曹出新亭渚 九五○
游敬亭山 九五二
游东田 九五三
暂使下都夜发新林至京邑
 赠西府同僚 九五四
酬王晋安 九五七
郡内高斋闲望答吕法曹 九五八
新亭渚别范零陵云 九五九
之宣城郡出新林浦向板桥 九六一
在郡卧病呈沈尚书 九六二
晚登三山还望京邑 九六四
直中书省 九六五
宣城郡内登望 九六七
高斋视事 九六九
落日怅望 九七○
移病还园示亲属 九七一
送江兵曹檀主簿朱孝廉还上国 九七三
秋夜 九七四
和何议曹郊游 九七五
和王着作融八公山 九七六
和伏武昌登孙权故城 九七八
新治北窗和何从事 九八一
和江丞北戍瑯琊城 九八三
和王中丞闻琴 九八四
离夜 九八五
王孙游 九八六
临溪送别 九八七
王 融
渌水曲 九八八
巫山高 九八九
萧谘议西上夜集 九九一
和王友德元古意二首 九九二
张 融
别诗 九九四
刘 绘
有所思 九九五
孔稚圭
游太平山 九九六
陆 厥
临江王节士歌 九九七
江孝嗣
北戍瑯琊城诗 九九九
东昏时百姓歌 一○○○
梁 诗
武 帝
逸民 一○○一
西洲曲 一○○二
拟青青河畔草 一○○五
河中之水歌 一○○六
东飞伯劳歌 一○○七
天安寺疏圃堂 一○○八
藉田 一○○九
简文帝
折杨柳 一○一一
临高臺 一○一二
纳凉 一○一三
元 帝
咏阳云楼檐柳 一○一五
折杨柳 一○一六
沈 约

显示完整说明

商品标籤

会员才可增加商品标籤

会员评论(共0条评论)

  • 目前没有任何会员发表评论
总计 0 个记录,共 1 页。 第一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最末页

会员帐号: 匿名用户
E-mail:
评价等级:
评论内容:
验证码: captcha